在美国当前的经济图景中,一个看似矛盾却实际运行的“闭环”正引起越来越多观察家的警惕:企业通过裁员实现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以此推升股价;股市的繁荣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而强劲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又支撑了企业营收与经济韧性。这一循环,构成了一个非典型的、自我强化的经济逻辑链。
宏观趋势分析专家大卫·伍将这一现象类比为乔治·索罗斯所提出的“反身性”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市场参与者的认知与现实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强化,形成一个闭环。他指出,这种由裁员、股价与消费共同构筑的循环潜藏着泡沫风险,其脆弱的平衡高度依赖于人工智能等科技股的热潮与消费者信心,任何一方的退潮都可能引发连锁崩溃。
摩根大通在12月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为这一观察提供了数据层面的支撑。该行全球经济学家约瑟夫·卢普顿与梅亚·克鲁克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市场出现了一种“异常的脱钩”:劳动力市场普遍走软与家庭财富强劲增长这两种通常不同步的现象正在同时发生。这种脱钩在多个发达经济体中存在,但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极致。
财富效应:填补收入缺口的“桥梁”
摩根大通的报告深入剖析了这种脱钩背后的机制。数据显示,发达市场的就业增长已显著放缓,G4经济体的就业增速在2025年第三季度已接近停滞。与此同时,实际劳动收入的增长也步履维艰。
然而,疲软的劳动收入被急剧膨胀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所抵消。受股市持续上涨驱动,发达市场家庭财富在近两个季度实现了超过10%的年化增幅。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家庭财富年化增幅高达14.8%。这正是“财富效应”在发挥作用:当家庭财富增加时,即便当期收入没有增长,居民也倾向于增加支出。据摩根大通估算,在美国,财富每增加1美元,家庭会相应增加约3.5美分的支出。这座由资产价格搭建起的“桥梁”,暂时弥合了疲软收入与强劲消费之间的鸿沟。
不可持续的消费引擎:储蓄耗尽与信心萎靡
尽管财富效应暂时支撑了消费,但多项指标显示,美国消费者的“燃料”正日渐枯竭。首先,个人储蓄率已降至不可持续的低位,且远低于疫情前水平,表明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储蓄来维持支出水平。
其次,消费者信心调查传递出严峻信号。纽约联储的调查显示,家庭对未来名义收入增长的预期中值已降至2.5%以下。密歇根大学的调查则更为悲观,高达68%的受访家庭认为其未来一年的收入增速将跑不赢通胀——这是自1975年以来最悲观的预期。尽管消费者信心指标与实际支出数据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背离,但其持续低迷的态势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脆弱的平衡:当“缓冲垫”变为“放大器”
当前经济的韧性,高度依赖于股市的持续繁荣。大卫·伍警告称,这个“反身性”闭环正在催生泡沫。一旦以AI为首的科技股热潮退去,或消费者信心最终崩溃,这个循环将被打破,经济可能面临显著下滑风险。
摩根大通也表达了类似的审慎观点。该行认为,鉴于股市估值已处于高位,很难预期未来一年市场还能继续大幅攀升。未来的健康增长将更依赖于实际劳动收入的切实回升。摩根大通的基本预测是劳动力市场将逐步复苏,从而验证当前的消费模式。但报告也承认,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的风险正在加剧。一旦财富效应减弱,股市可能从经济的“缓冲垫”迅速转变为加剧下行压力的“放大器”。
这个非常规的经济闭环,展现了后周期时代美国经济的独特韧性与深层脆弱性。它既能暂时维持繁荣的表象,也埋下了未来调整的种子。



